前些日子看了郭大爛的「顛震立體攝影」,受到極大的震撼,沒想到經由兩張圖片交叉在一起所產生的腦內視覺暫留現象,可以產生更立體的感覺,於是也試了幾張照片。
這張是參考郭大的文章之後,著手用GIF5製作的,第一次製作沒考慮到全彩轉成GIF時失真的問題,結果出圖之後發現整個畫質都變差了,看來還需要研究一下怎麼不讓畫質失真的方法。
以下分享一篇網友的文章:
by 郭大爛 :http://www.wretch.cc/blog/DUpisces/11507761
<顛震立體攝影> 馬來西亞的金髮女孩
Vibrating Stereo Photography
The Girl from Malaysia
感謝好友Q提供的拍攝法,某天原本我們在玩紅藍立體攝影,他卻告訴我他曾看過國外網站使用兩張照片交叉播放就可以產生立體感。我原本不相信,認為立體感是要在兩眼同時傳遞不同角度的訊號給大腦,大腦才有可能統整出深度視覺,但實驗證明,當兩張照片以100毫秒交叉播放時,腦部確實可以利用這種視覺深度線索產生一種新奇的立體感。這種立體感雖然不是真正的雙眼深度視覺,卻是另一種提供深度線索的方法。因為這種表現形式原本沒有任何稱呼,所以我給這種方法取了個名叫「顛震立體攝影」,以Vibrating Stereo Photography做為其英譯(只是為了「方便稱呼」,不然跟別人提及時還要使用大量描述語 )。
平常我們看單張照片,之所以還能看出前後景的差異,是因為單張照片畢竟還是提供了些微的深度線索。攝影人為了讓照片有立體感,經常利用「透視」與「景深」等深度線索,因此平常我們在拍照時,總是非常講究構圖。構圖的基本概念是對輪廓的掌握,也就是攝影者要想辦法把主體輪廓突顯出來,使各元素的輪廓不至於因在照片上交錯而導致輪廓不易辨識(參見拙作論攝影構圖2006年新版與論攝影圖像中的細節)。我們之所以如此小心,是因為單張照片可提供的視覺深度線索非常少,我們必須儘可能彰顯那少量的線索,隱蔽破壞線索的因子,但顛震攝影提供的立體感則比較不需理會單眼視覺的規則,因為在交錯播放的同時,兩個影像的視差會自然在大腦中產生「類雙眼視覺的深度線索」,產生立體感的錯覺。
由於這種影像的觀看方式與單眼平面視覺不同,攝影者必須學習製作出更好的顛震影像,而新的視覺形式也要求觀看者適應這樣的影像。大多數第一次接觸的人都會感到頭暈和噁心,斷斷續續的觀看兩三個禮拜之後通常都能適應。
從認知科學的角度來看,顛震立體攝影產生的立體錯覺,只是大腦對輸入的訊息由上而下的加工而已。雖不知是哪個腦區負責這種功能,而且這種"深度線索"的表現不像其它種類那麼普遍,因此也沒有書籍特別研究這樣單一的視覺實驗。
不過以藝術史和視覺心理為骨架,來討論"深度線索"的書籍確實不少,有興趣研究者可參考:
1. 心理學十五講,黃希庭著,北京大學出版社,P159. 論空間知覺
2. 視覺心理學,Richard L. Gregory,五南出版社,P203~225 論平面藝術的深度線索
3. 藝術與錯覺,貢布里希,湖南科學科技出版社,P177 談第三維的多義性
顛震之所以有趣,是因為這種技法並沒有被普遍使用(許多人或許知道GIF可以做動畫,卻沒發現交叉播放可以產生立體錯覺,或者有些人曾在國外網站看過這種拍攝手法,卻因為麻煩而從未使用)。許多攝影論壇中,美少女人像的點閱率極高,回應文的比例卻有下降的趨勢,顯示出人們對美少女人像攝影作品的態度:喜歡看美女,但不代表你的作品拍得好。部分美女人像攝影之所以變得不有趣,是因為A. 技巧難度低 B.符號貧瘠 C.假情假意。或許顛震立體這種新鮮感,可暫時作為一灘死水的起搏器。
如何拍攝顛震立體攝影的問題,請爬文參考沙鹿街景訪客問答。
2010.03.21.
DU PHOTO OF NATURAL LIFE
Copyright © DUpisces.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閱讀完此篇文章之後馬上試了一下,將兩相似的照片作成gif,似乎不太容易,首先是被攝主體必須在同一個位置,拍兩張稍微不同的角度的照片;再者盡量使用能襯托出主體的照片,如淺景深的人物照,再者現場光圈快門值要固定,減少照片明暗差距甚大所產生不協條現象;再來是盡可能使用較銳的鏡頭來拍,或後製增加銳度,使主體更有層次感;另外,盡量避免背景有其他動態物,如:汽車。
留言列表